English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保险学院举办“名家讲堂2025年第一讲”,邀请北京理工大学刘平青教授讲解“故事链与案例珠”

作者:发布时间:2025-04-01

2025年3月26日下午,由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承办的“名家讲堂2025年第一讲”顺利开讲。北京理工大学刘平青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故事链与案例珠:点亮兴趣、引发思考、获得方法”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保险学院、精算研究院副院长郑苏晋教授主持。全国五十多家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近百位师生线上线下共同参与了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刘平青教授以“人人都是近视眼”的比喻直指当下教学痛点——“老师在课堂讲大道理,但学生要么低头看手机,要么忙于处理其他事务”,传统的理论灌输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此,他提出“案例教学”的解决方案,“用故事和案例吸引学生,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建构”。

刘平青教授作讲座

刘平青教授以总结了其九篇“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研发经验,强调案例需具备冲突性、细节性和逻辑性。他以其开发的案例《大象迁徙之囧——首钢大搬迁的冲突与博弈》为例,讲解了如何通过描述企业搬迁前中后三个阶段面临的抉择、利益博弈与组织冲突,将“冲突理论”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理解企业战略与管理的复杂性,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案例之后将学到的经验移植到类似的情境之中。

刘教授特别强调案例的“本土化”价值。他以海大集团出海的案例为例,剖析企业如何通过“三叶草组织模式”解决海外用工矛盾。集团总部、当地合伙人与本土员工形成三轮驱动,既能保留核心优势,又能够灵活适应市场,解决企业出海后“水土不服”问题。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智慧,也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境企业组织创新提供了范本。

针对案例开发,刘平青教授表示,教学型案例主要由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教学使用说明书)两部分组成。案例描述部分要讲好故事,注意细节,要冲突与理论相结合。他详细拆解了案例开发的三大核心要素。首先是细节雕琢。案例需还原真实情境,如首钢搬迁案例中通过三代首钢人的情感冲突,展现组织变革的复杂性。其次是冲突设计。管理活动本质是在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最大化,案例需呈现企业面临的资源、利益或文化冲突,在分析冲突问题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最后是理论桥梁。每个案例需对应一个核心理论(如冲突理论、三叶草组织理论),并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他特别强调,案例开发应“源于现实,高于现实”,需经过企业授权与验证,但也要提炼出普适性价值。例如,异地办学、企业出海等场景,既具行业特殊性,又有跨领域的启发性。刘平青教授表示,“案例要像电视剧一样,标题和开头很重要,开头就要引人入胜,通过故事链将一个一个案例珠串起来,逐步走向高潮,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结合保险行业案例开发,刘平青教授表示,“中国保险行业的研究者若仅追随国外理论,永远无法成为一流。”他呼吁保险学界聚焦中国保险企业的实践,“将中国保险的战略、精算、产品与模式讲明白、传出去,才能形成本土理论体系。”他坦言,保险行业案例开发尚属“处女地”,鼓励教师多“走出去”调研,与行业专家合作,挖掘中国保险企业的鲜活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保险行业案例库。他也明确指出,学校和学院要对案例研发提供支持,开展有组织的案例研发活动。

在问答环节,与会教师就案例选择风险、教学时间分配等问题与刘平青教授展开探讨。针对“案例可能过时或引发争议”的担忧,刘平青教授建议选择“正能量、经得起推敲”的企业案例,并注重校企深度合作。对于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他表示,“一门课应围绕关键理论与方法设计,案例作为支撑而非堆砌,主要用来帮助学生构建应对未来的能力。”

讲座在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郑苏晋教授对刘平青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衷心感谢,并表示学院将以国内200多家保险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与行业联合,研发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本次讲座作为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名家讲堂”2025年第一讲,不仅为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师开展案例撰写提供了思路和经验借鉴,也为保险课堂教学与行业实践融合指明了方向。未来,保险教指委将继续开展“名家讲堂”系列活动,持续推动案例教学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


(撰稿:王维;审稿:郑苏晋;编辑:王维;审核:郑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