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田野深处听民声:保险学院调研团队赴凌云县乡村调研凌云白毫茶产业风险保障与农民增收新课题

作者:发布时间:2025-08-07

2025年7月25日至28日,由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副院长郑苏晋教授带队,毛磊副教授、王维博士、6名研究生和1名本科生组成的调研团队赴广西百色凌云县下伞村、百陇村和央里村调研凌云白毫茶产业以及当地主要经济作物(如桑蚕、八角)发展情况、村民的生产经营、发展诉求、风险认知和农业保险需求等情况。

调研组成员顶着烈日,迎着酷暑,采取“一对一”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与三个村六十多户村民进行了细致坦诚的交流。调研组成员认真记录村民说出每一个关键数字,倾听他们的担忧与期盼,向他们普及国家关于农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相关政策,触摸当前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中关于风险保障、产业活力与人口结构的深层脉动。

调研团队在下伞村进行访谈

调研团队在百陇村进行访谈

调研团队在央里村进行调研访谈

本次调研发现,作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的凌云白毫茶,因其相对较强的抗灾性使得自然灾害对农户造成的损失较小。“茶树旱一点、冷一点,只要不是大灾,影响没那么快、那么大,茶叶总会一茬一茬长出来。”一位老茶农的话代表了大部分村民的心态。调研问卷结果也显示农户对白毫茶自然风险保险的主动需求偏弱。但是,由于当地茶叶品牌效应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子受市场风险影响较大。

调研发现,凌云白毫茶的市场风险在不同村庄呈现出鲜明对比。百陇村的茶农受益于村内广西正道茶业有限公司注重有机茶品牌打造,拥有相对稳定的新鲜茶叶分级收购体系。“统茶(普通鲜叶)能卖到3块一斤,好的一芽一叶有时能卖到16块!”一位百陇村民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欣慰。相比之下,下伞村的茶农则承受着更剧烈的市场风险冲击。“前年还能卖两块五,今年统茶直接掉到一块六了!没啥牌子,价格全看收茶老板的心情。”一位下伞村村民的无奈道出了茶叶缺乏品牌支撑的困境。问卷数据清晰地反映出下伞村民对价格波动的忧虑显著高于百陇村,对能保障价格或收入的保险产品潜在需求相对百陇村更大。

尽管各村的品牌效应各不相同,但是近年来持续走低的茶叶收购价格还是对各村茶农造成显著的降收影响。为寻求更高收益,凌云县众多茶农调整经营策略,转向桑蚕养殖与八角种植等经济效益更显著的项目。受限于当地有限的可耕地资源,农户们纷纷在茶园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即便套种作物对茶园环境造成短期影响,农户只需在必要时清理掉套种作物,来年茶树依然能够恢复并保持可观的茶叶产量。这种灵活的生产方式,成为茶农应对茶叶市场价格波动、主动进行多样化经营以分散风险、保障整体收入的重要途径。

随着一对一访谈的深入,调研团队的目光从田间地头的风险,转向了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问卷统计和访谈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劳动力外流导致乡村老龄化严重,留守劳动力平均年龄偏大。这直接导致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农业劳动力体力、精力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面临挑战,对于需要精细管理的桑蚕养殖或追求品质提升的茶园管理,老年人往往力不从心。二是缺乏增收的内生动力与有效途径。问卷分析显示,受限于年龄、知识技能、信息渠道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许多村民对参与更复杂的产业链环节(如深加工、电商销售)或尝试高附加值的新项目兴趣缺失或信心不足。正如下伞村一位老农的感慨“年纪大了,能守住这几亩地,管好口粮和一点零花钱就不错了,哪有精力去想怎么多挣钱”。这种劳动力结构失衡与增收动能的疲软,深深制约了乡村产业升级和村民收入持续增长。

近些年,凌云县也尝试延长凌云白毫茶的产业链,如进行有机茶园改造升级,从源头上提升茶叶的质量和价值;扶持一尖茶叶、正道茶叶和浪伏茶叶等茶叶加工生产厂家,收购茶农茶叶,采用现代化电商手段拓展销售渠道;引进国晶茶本酒生产线,与山东潍坊合作生产白毫茶啤精酿,延伸茶产业的附加值。

凌云县的田野调查虽已落幕,但村民朴实的话语与访谈过程中记录的焦虑与期盼,却汇集成有力的“田野回声”。这份回声,清晰地传递出乡村振兴过程中关于风险分担与生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迫切需求。它提醒我们: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必须落脚于解决这些微观而具体的难题——如何为碎片化脆弱的小农生产提供坚实的风险后盾?如何让银发下的劳作焕发新的增收活力?解决之道,在于政策的精准滴灌与服务的创新适配。只有将田野调查中听到的“民声”,切实转化为优化农业保险体系、激活乡村人力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新增长点的“政策先声”与“行动实声”,才能真正疏通乡村振兴的堵点,让希望的田野不仅孕育丰收,还能承载起农民对美好生活更加稳固、更有奔头的向往。

(撰稿:唐卓邑;审稿:毛磊;编辑:王维,审核:郑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