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数字工厂里的凌云茶香:保险学院调研团队走访一尖、正道、盛园与浪伏四家茶企的调研纪实

作者:发布时间:2025-09-03

2025年7月25日至28日,中央财经大学调研团队一行10人(保险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毛磊副教授、研究生辅导员王维、6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本科生)在副院长郑苏晋教授的带领下走进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围绕茶产业链条与企业发展进行了集中走访调研。凌云县作为白毫茶的核心产地,近年来持续推动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加尤镇下伞村的一尖茶业、百陇村的正道茶业以及凌云盛园茶叶有限公司、央里村浪伏茶业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了企业在合作模式、技术工艺、产业延伸与风险挑战等方面的实践探索。

7月25日上午,调研团队首先来到下伞村的广西凌云一尖茶业有限公司走访调研。调研团队了解到,一尖茶业采用“农户种植+企业指导收购”的合作机制,目前已流转村内4500亩茶园,与百余户农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保障茶叶品质,一尖茶业提供统一的种植与管护技术指导,并设有分散布局的加工点,以确保鲜叶在4至5小时内进入加工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凌云县并未采用直接补贴的激励方式,而是通过分红机制,将企业利润与农户收益挂钩,从而提高了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据了解,一尖茶业过去两年间累计投入达生产建设1200万元,其中500万元来自“先成果后奖补”的政府引导资金,为村集体经济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团队在一尖茶业调研

7月26日上午,调研团队走进了百陇村的广西正道茶业有限公司。相比前一日参观的一尖茶业,正道茶业规模虽小,但其在有机标准与产品分级方面的坚持令人印象深刻。正道茶业制定了明确的保价机制:统茶收购不低于3元/斤,一芽一叶可达15元以上,一芽尖更是高达60元/斤。这一做法显著提高了茶农的议价能力,缓解了价格波动风险。

在加工车间参观时,团队成员需佩戴头套与鞋套进入生产区。整个流程干净整洁、有序规范,充分体现了企业对品质细节的严格把控。此外,正道茶业还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不仅让企业技师返校深造,也为茶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训平台。

团队在正道茶业调研

7月27日上午,调研团队来到了凌云盛园茶叶有限公司。作为天昌投资集团布局凌云的龙头企业,盛园茶叶拥有凌云县目前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年产能可达3万吨,远超前两日所见企业数十倍。整个厂区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从萎凋、烘干到装袋入库几乎无需人工干预。值得一提的是,盛园茶叶已将二维码追溯系统覆盖至加工全过程,标签中不仅包含产地与检测信息,还记录了关键工序的温湿度参数。这种数据化管理提升了产品可追溯性与质量透明度,也为未来可能接入区块链技术打下了基础。据了解,盛源茶叶还与2476户茶农签订了20年土地流转协议,按照50元/亩支付租金,并承诺有机统茶收购价不低于2.5元/斤。盛园通过安装灭虫灯、提供有机肥等方式,帮助茶农实现规范化管理。这种集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于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凌云茶产业的“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盛园茶叶还将凌云白毫用于生产“国晶茶本酒”,延伸了茶叶价值链条。

团队在盛园茶叶调研

 

7 月 28 日上午,调研团队走进央里村浪伏茶业有限公司开展走访调研。期间,凌云县经济作物发展中心主任谢再腾从企业发展历程、茶叶加工工艺、销售链条搭建,到茶旅产业开发、茶艺文化传播等方面,为团队作了全方位介绍。调研团队实地参观了企业恒温茶叶储藏室,室内不仅存放着黑茶、六堡茶等茶品,更有大量客户在此购买后暂存的茶叶——客户可根据需求,每年随时申请提取部分茶品,由企业直接寄递上门,这一灵活的存储与配送服务,是企业极具特色的重要销售链条。随后,团队与浪伏茶业负责人座谈交流。调研团队深入了解浪伏产业“科研+基地+公司+品牌”的白毫茶产业化运营模式,为探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一手资料。

团队在浪伏茶业调研 

 

调研团队实地四天四家企业的调研,团队成员不仅看到了茶叶从田间到车间的全流程,也切身感受到企业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它们既是市场主体,也是技术传播者与组织协调者。不同规模与战略取向的企业,在合作机制、品质控制、技术应用与市场布局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发展路径,背后也呈现出资源禀赋、政策环境与企业治理能力的差异。

作为青年学子,同学们深感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业不仅需要土地与劳动力,更需要技术、资金与组织能力的高度匹配。未来,如何平衡好效率与公平、规模与生态、传统与创新,将是推动茶产业走得更远、农民收入稳定与增收的关键。调研团队也期待,调研中的所见所闻能够转化为对政策优化与基层治理的理性思考,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中,为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中财方案和青春力量。

(撰稿:阙若鸿、王维;审稿:郑苏晋;编辑:王维;审核:郑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