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校企合作、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5年7月26日至28日,中央财经大学调研团队一行10人(保险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毛磊副教授,研究生辅导员王维,2名硕士研究生党员和5名入党积极分子)在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副院长郑苏晋教授带领下,先后前往广西正道茶业有限公司、凌云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凌云民族历史博物馆、广西浪伏茶业有限公司开展党建联学共建活动。
7月26日上午,调研团队一行前往广西正道茶业有限公司调研并与正道茶业有限公司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建引领茶产业发展,校企共建促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联学共建活动。调研团队通过实地参观茶叶加工全过程、调研生产和销售情况、座谈凌云白毫茶产业发展规划,以党学联建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赴正道茶业优先公司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
广西正道茶业党支部是凌云县加尤镇百陇村的一个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企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正道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党支部书记阳长标带领师生们实地参观了企业的茶叶加工车间与种植基地,近距离了解该企业在茶叶生产、农户合作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让师生深刻感受到正道茶业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通过交流,师生们了解到企业在党支部的推动下,坚持指导农户开展有机茶管护,从源头把控茶叶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确保每一批茶叶都符合绿色有机标准。为保障合作农户的利益、解除农户后顾之忧,只要茶叶质量达标,企业愿主动承担销售价格波动风险,这种“企业担责、农户安心”的模式,既稳定了原料供应,也让农户收入更有保障。在产品展示区,师生们看到企业产品体系丰富多元,涵盖红、黑、绿、白等多个茶类,也有低中高端不同层级的产品。调研座谈会上,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正道茶业当前发展现状,作为乡村本土企业,正道茶业有限公司目前主要聚焦粗加工环节,在销售渠道拓展与产业链延伸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覆盖范围有待扩大。
7月26日傍晚,调研团队前往凌云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供销合作联社支部委员会开展了共建活动。凌云县委常委、副县长周芃围绕供销社系统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定位介绍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他重点讲解了凌云白毫茶的各种茶产品,同时推荐了凌云县八角、野生蜂蜜等土特产,对调研团队关注的茶叶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细节一一进行了专业解答。此次活动不仅让调研团队深入了解县供销社职责,更为后续深化合作、共同推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桥梁。

赴中共凌云县供销联社支部委员会开展共建活动
7月27日下午,调研团队前往凌云民族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序厅、泗城记忆、多彩民俗、革命烽火、生态家园、凌云巨变、乡镇风采等展厅,通过实物、雕塑、实景还原、影像、图片、绘画等,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了凌云的历史变迁。
在多彩民俗展厅,师生们了解了凌云主要居住的壮族和瑶族的居住环境、民族服饰、语言、民俗文化等。展厅里陈列的织布机等实物,壮族夜婚、壮族72巫调音乐、壮族蛮歌、盘古瑶、蓝靛瑶和背陇瑶图片介绍等,让师生近距离感受到凌云县民族融合的历史和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与共同奔赴美好生活的温馨场景。
师生们还了解到,凌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是左右江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馆内有红七军三进三出凌云城、剿匪斗争等红色历史的图片、史料和革命文物展示,让师生更加深刻了解凌云的红色历史。特别是当讲解员讲到红八军彩架遭遇战时,师生们在实景模拟雕塑前久久伫立,仿佛置身于战斗现场,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
师生们还通过博物馆内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了凌云县近年来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师生们通过观看现场展示,再次直观了解了凌云白毫茶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感受到这一特色产业为凌云县乡村振兴带来的动力。此外,师生还了解到,凌云县成功打造“特色旅游名县”“国家园林县城”,实现了人居环境与生态质量双提升,绘就宜居宜业的乡村新貌。

赴凌云民族历史博物馆开展党建学习活动
7月28日上午,调研团队赴中共凌云县委党校“两山”理论现场教学实践基地——广西浪伏茶业有限公司开展党建学习活动。团队成员从茶叶初制车间到从茶叶仓储空间实地参观了茶厂,全方位了解茶叶生产加工的全流程,直观感受企业在茶叶品质把控、生产工艺创新方面的举措。
参观结束后,团队与公司负责人围绕多方面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在产品相关情况方面,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企业主打茶叶品类的特色,调研团队通过参观茶厂和座谈会,详细了解茶叶种植技术、生产加工流程、品牌建设情况及茶旅融合项目运营模式,深入了解浪伏茶业以党建为引领,走生态有机、可持续发展道路和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实现茶叶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经验做法。

赴浪伏茶业开展调研学习活动
此次联学共建活动,不仅让师生们深入了解了茶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更搭建了校地合作的沟通平台。未来,学院将以党建为引领,结合调研成果,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高校力量”,提供具有实操性的中财方案和政策建议。
(撰稿:赵家荣、王维;审稿:郑苏晋、才立琴;编辑:王维;审核: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