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由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承办的“名家讲堂”2025年第三讲顺利开讲。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保险会计研究中心主任彭雪梅教授应邀以“保险教学案例研究与写作的体会”为题作了专题讲座。讲座由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精算研究院副院长郑苏晋教授主持。全国五十多家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近百位师生线上线下共同参与了讲座。

讲座现场
彭雪梅教授从案例研究的本质出发,结合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系统阐述了案例研究的定义、方法与应用场景。她指出,案例研究作为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强调通过特定个案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深度系统分析,以理解复杂现象,揭示内在机制,并探讨理论的形成发展,适用于现象与背景边界不清的复杂问题。彭雪梅教授援引中国工业经济发表的《实数融合:传统制造企业与数字企业价值共创的案例研究》等案例,分析了案例探索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三种模式,展示了案例研究在本土管理理论构建中的实践价值。她认为,相较于传统计量研究,案例研究更注重动态性、整体性与理论建构,能够弥补实证模型在复杂问题解释力不足的缺陷。
彭雪梅教授表示,案例研究存在诸如缺乏系统的理论升华和可推广性等问题。近年来,顶级期刊如《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都在努力使案例研究更严谨,更具外推性。目前高水平期刊主要采用多案例复制和基于溯因的扎根理论两种方法来开展可信的案例研究和构建理论。她认为,案例研究要比实证研究难得多,没有固定模板和范式,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彭雪梅教授从目的、面向对象、写作风格、理论贡献、数据来源、研究问题、呈现方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研究型案例和教学型案例的区别,明确教学型案例需要重点聚焦于解决现实问题,突出管理情景复杂性,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实践判断能力。
针对保险专业教学案例的撰写,彭雪梅教授指出,保险是一门高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需要结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数学与统计学、社会学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知识,从交叉学科视角去撰写相关案例。彭雪梅教授结合其入库案例《期缴还是趸缴?——新华人寿战略转型的探讨》《泰康人寿“重资产模式”投资养老社区的现金流风险》,提出了“熟悉视角和领域+问题导向”的核心建议。她强调,教学案例需兼顾故事性与理论深度,通过生动叙事引导学生分析决策,嵌入专业知识点,让学生理解研究者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使用合适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让解释和结论合理可靠,最终能够指导实践,产生一定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郑苏晋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彭雪梅教授的分享既有方法论层面的系统梳理,又结合了保险学科特色,为我们开展保险教学案例研究和撰写提供了思路和指引。
本次讲座作为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名家讲堂”2025年第三讲,为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师生开展案例研究和撰写有显著的指导意义。未来,保险教指委将继续开展“名家讲堂”系列活动,持续推动案例研发和案例教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本次讲座受到“北京‘双一流’(2022)带动市属高校发展:保险与精算人才培养与科研质量提升项目”项目支持。
(撰稿:王维;审稿:郑苏晋;编辑:王维;审核:郑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