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以“数智驱动 开放共赢”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服务专题在北京首钢园正式开幕。作为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级重要平台,本届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现场,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联合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产险”)、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共同发布我国首部系统梳理“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全产业链实践的权威成果——《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周桦教授出席发布仪式,并代表编写团队全面解读《蓝皮书》核心内容,充分展现出中财保险学院在绿色金融与保险领域的顶尖智库实力。

联合发布《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
锚定国家战略需求 中财保险学院扛起智库担当
作为国内保险与精算领域的学术高地,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破解行业发展难题作为核心使命。此次联合多方编写《蓝皮书》,是学院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优势、积极践行智库职责的关键实践举措。
当前,我国“双碳”战略深入推进,交通行业已从“增量扩张”阶段迈向“绿色提质”关键期,领域内风险图谱愈发复杂。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氢燃料泄漏风险,到低空经济领域自动驾驶责任归属争议,再到极端气候对轨道交通造成的系统性冲击,一系列新问题、新风险涌现,行业迫切需要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破局。
凭借在保险精算、风险管理、绿色金融等领域积累的深厚学术底蕴,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成为《蓝皮书》研究与编制工作的核心学术力量。学院由周桦教授担任主编,教师马冰、张楠楠、李晨光,以及十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度参与,为《蓝皮书》的学术严谨性与内容专业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聚焦五大关键领域 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体系
在《蓝皮书》编制过程中,中财保险学院团队严格遵循“问题导向、数据支撑、创新引领”原则,深度参与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物流、绿色航运、轨道交通五大绿色交通关键领域的研究设计与内容攻坚。
依托风险分析专业优势,学院专家团队不仅系统梳理各领域产业演进脉络与政策体系,更突破性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框架:在新能源汽车板块,联合平安产险首次披露新能源车险相关数据,为行业制定科学风险定价标准提供关键依据;在绿色航运领域,参与设计“燃料风险矩阵”,从泄漏、腐蚀、燃爆等维度系统评估LNG(液化天然气)、甲醇、氨等新型燃料的风险差异,为保险产品创新筑牢理论基础。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打造全周期风险治理范式
尤为重要的是,中财保险学院团队坚持将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推动《蓝皮书》从“理论研究”向“落地指导”跨越。基于对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创新性提出“保险+科技+金融”协同治理模式,主张保险从传统“事后补偿”角色,升级为“全流程风险治理”的制度性基础设施。
结合平安产险等行业头部机构实践案例,团队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风险识别—过程管控—智能理赔”全周期服务范式。以轨道交通领域为例,学院团队参与论证的“风险预警—指数定价—自动触发”智能保险框架,已成功应用于长沙地铁4号线PS-InSAR卫星遥感监测项目、深圳地铁台风应急指数险项目,有效降低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与运营风险,生动诠释学术研究对行业实践的引领价值。
展望未来:持续输出中财智慧 助力绿色交通体系构建
发布仪式上,周桦教授详细介绍《蓝皮书》整体内容。他强调,绿色交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而保险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制度创新与功能升级直接关系绿色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次联合编写《蓝皮书》,既是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对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学院深化“智库型学院”建设的重要探索。

周桦教授详细介绍《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
未来,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将持续聚焦绿色保险、数字保险、精算科技等前沿领域,依托中国精算研究院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的协同合作,产出更多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构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体系、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中财智慧与力量。同时,学院将以此次《蓝皮书》发布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更多具备绿色金融视野与风险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强化在绿色保险领域的智库引领作用。
(撰稿:马冰;审稿:周桦、吕丽;编辑:王维;审核:周桦、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