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农业保险的相关要求,助力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8月18-19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保险与风险减量分会、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河南省调研当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情况。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李晓林教授为调研组组长,原财政部派驻中国人保集团股权董事、中国财经报社原总编辑苗福生担任调研组高级顾问,全程参与调研并予以指导。
调研组先后深入新蔡县、漯河市及郑州市,通过“部门座谈+田间走访+机构交流”的立体调研模式,实现“从县乡到省市、从企业到政府”的全链条调研,以期全面了解河南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本次调研是“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河南省财政厅有关部门及中原农险的大力支持。


18日上午,调研组与新蔡县财政部门、农业农村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当地农业保险机构进行座谈,全面了解当地农业保险的工作机制与基本成效,讨论当地农业保险在应对近几年极端灾害,尤其是今年干旱灾害的具体做法和主要困难。随后,调研组前往砖店镇杜李庄村,与村委、协保员和村民面对面交流,实地了解农业保险对当地农业生产、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服务效果,倾听基层对农业保险服务的真实需求。

18日下午,调研组与漯河市财政部门、农业农村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当地农业保险机构围绕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存在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上,大家在肯定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成效的基础上,直面财政补贴、“双精准”、农民满意度等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分析原因并讨论可能的优化路径。调研组建议,农业保险要根据当地实际创新服务模式,更加“接地气”地搞好经营,在工作中加强对“好做法”“好案例”的总结,形成工作样板,讲好中国农业保险故事。

19日上午,调研组与省财政部门、农业农村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及多家保险机构进行座谈,会议由河南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白晓华主持。调研组听取各有关单位关于河南省农业保险工作情况的汇报,针对河南农险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研讨。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教授李晓林认为,农业保险具有普惠属性,应该将农业保险与普惠金融协同推进、共同谋划,既要筑牢农业风险保障网,也要通过良性循环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提升,促进河南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原财政部驻中国人保集团股权董事、中国财经报社原总编辑苗福生强调,农业保险必须坚守“政治性、人民性”,做“有温度的保险”,避免过度商业化偏离支农本质。他高度肯定河南省农业保险保费拨付模式、招标机制创新等实践,认为河南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保险与风险减量分会驻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灾害风险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杰认为,农业保险既要发挥灾害补偿的兜底作用,更要强化对农业产业的支撑功能。他强调,需加快建立农业保险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梳理好河南防灾减损领域中保险业参与风险减量的典型案例,为理论研究提供鲜活样本。



19日下午,调研组先后与平安产险、中原农险负责人座谈交流。调研组认为,河南农业保险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应用与风险减量服务,推进自身更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河南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省建设。
此次河南之行,调研组通过深入一线挖掘经验、聚焦问题建言献策,不仅完成了对农业大省农险发展实践的深度研究,为“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积累了极具价值的河南经验,也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调研背景介绍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保险与风险减量分会、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等机构及专家学者,以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多层次灾害风险治理与保障体系研究”为依托,以建设我国农业农村多层次灾害风险治理与保障体系为目标,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是财政部直属高校,是国内最早开展保险教育的高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是国内保险、风险管理和精算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撰稿:朱玥;审稿:王庆焕、李晓林;编辑:薛丽娜;审核:郑苏晋)